水利部: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2018年2月印发)
文章来源:水利部网站   时间:2018-03-21

水利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水规计〔2018〕39号

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安排。水利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科学谋划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此,我部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现予印发。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

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安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水利工作要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抓紧谋划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着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以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人水和谐,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湖安澜的美好家园。

提质升级,夯实基础。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四化同步”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整体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创新引领,法治保障。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大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增强水利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初步提出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水安全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统筹推进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主要海堤达到国家规范设定的标准,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和主要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控制在0.6%和0.8%以内。

——全国年供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3%和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河湖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严重超采区超采量有效退减。绿色小水电发展加快推进。

——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河湖保护和监管明显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水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水行政执法监管全面强化,水利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二)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

按照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战略安排,到2035年,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现代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跃升,水利现代化基本实现。

——节水型社会全面建立。全社会节约水、保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年供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方米以内。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5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

——美丽河湖目标基本实现。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廊道加快建设,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得到有效治理。水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显著提升。绿色小水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体系更加完善,全国和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水利设施能力和标准大幅提高,流域、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应急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水利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水利监测预警、调度指挥、应急反应体系全面建成。

——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基本实现,城乡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全社会水旱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人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水安全保障与优美的水环境。

——现代水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水法治体系基本健全,科学、高效、协调、民主的流域水管理体制得到完善,以河长制湖长制为载体的河湖管护责任全面落实,水务一体化管理有序推进,水价、水权、水市场等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机制世界领先,现代化智能水管理系统基本建成。

(三)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

根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到2050年,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建成,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有效治理,水利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保持领先,全面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三、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重要举措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谋划、统筹安排,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切实把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一,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抓紧制定并推动出台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使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自觉行动。加快健全节水制度体系,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等制度,强化节水考核。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深入开展工业和城镇节水,鼓励再生水、雨水集蓄、微咸水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加大节水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健全节水财税、价格、投融资等政策,积极推进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力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加快节水载体建设。推进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居民小区和节水型灌区、乡村等节水载体建设。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培育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节水、洁水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以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完善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推动水利设施提质升级,构建系统完善、安全可靠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水利工程,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充分发挥河湖水系和水利工程作用,实现丰枯调剂多源互补,打造河湖生态廊道,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加快补齐水利薄弱环节短板,抓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加快病险水闸更新改造、重点流域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海堤加固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工程提质升级,坚持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对已建水利工程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科学评估,重点对工程作用重要但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功能退化、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项目,逐步开展达标改造和提质升级。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抓好在建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制,强化全过程监管,重视解决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移民征地、区域协调等问题。对已建水利工程,大力推行管养分离,提高智能化、自动化运行水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早谋划“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措施方案。

第三,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水利保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解决好乡村水问题,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水利保障。夯实农业发展水利基础,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灌区用水计量设施配套,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完善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推进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着力构建配套完善、节水高效、运行可靠的农田灌排体系。建设优美乡村水环境,加强农村河湖管理保护,落实乡级河长湖长责任,充分发挥村级河长和民间河长作用,推动村民共治,解决好乡村河湖管护问题。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乡村水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构建循环通畅的河湖水网体系。提升水利富民惠民水平,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健全水利精准扶贫机制,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水利需求,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升级改造,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抓好绿色小水电创建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实施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建设。健全农村水治理体系,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推进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管理。

第四,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和谐优美的水环境。加大河湖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管,严控入河湖污染物总量,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建设清洁型、生态型河湖。开展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整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捕捞、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问题。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推进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水生态空间保护,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积极推进退田还湖、退渔还湿。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降低水资源开发强度。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和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在满足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生产用水。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力度,坚决防控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传承、弘扬好传统水文化,丰富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开展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提升水文化品位。

第五,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全面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水利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治理制度体系。不断创新水治理体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落实各级河长湖长责任,强化监督检查问责,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强化全流域统一监管。因地制宜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推进水价和水资源税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水价形成、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机制,实行分类分档水价,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完善水资源税制度。推动建立流域、区域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完善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定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市场,健全水权交易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权交易,发挥水权交易平台作用。积极探索水流产权确权方式,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流产权制度。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水利工程项目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督导和市场监管,推行水利工程专业化、市场化建管模式。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落实好加大各级财政水利投入和金融支持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完善水利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建立水利安全生产风险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机制,大力推进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

第六,提升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借鉴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水利管理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水利管理现代化。强化依法治水管水,适应水利发展新要求,加快《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推进《地下水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制定出台,逐步构建现代化的水法律体系。加强水利综合执法,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构建智能化水行政执法体系。依法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提升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全面落实责任体系,完善各项防御预案,加强水文监测预报,科学调度运用水利工程,强化灾害风险防控,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方式,鼓励水管单位承担新建项目管理职责,探索“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水利工程集中管理模式,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物业化管理。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加强大坝安全监测、水情测报、通信预警和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进管养分离,落实水利工程管护经费,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经营等方式,由专业化队伍承担工程维修养护、河湖管护,提高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化水平。加强基层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基层防汛抗旱、灌溉排水、农村供水、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基层水利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文监测改革,加快水文现代化发展步伐,大力提升水文监测和服务水平。

第七,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水利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支撑。要按照建设科技强国的总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幅提高水利科技创新实力。强化水利先进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和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水利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实用技术创新,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水利基础研究,重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旱灾害防治与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深入开展水利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长期动态跟踪研究全国、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演变等情况。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中国水利走出去,深入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在治水理念、水利科技、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强水利对外交流合作,推动水利多边双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水治理,不断扩大中国水利影响力。加强水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水利人才创新行动计划,面向全国建立部级统一的水利创新人才库,以研究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涉水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精准开展水利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利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推进水利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第八,全方位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把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抓紧研究制定智慧水利建设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大幅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建设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手段,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建设高速泛在的水利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水利所有感知对象以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水利企事业单位的网络覆盖和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计算和存储能力建设,建成国家、流域、省三级水利基础设施云。建设高度集成的水利大数据中心,集中存储管理各要素信息、各层级数据,及时进行汇集、处理和分析,实现共享共用,提高水利智能化管理和决策能力、水平和效率。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灾备系统建设,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实施,在重点领域、流域和区域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智慧水利全面发展。依托现有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先推进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大坝安全监测、河湖管理等智慧建设。新建水利工程要把智慧水利建设内容纳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已建水利工程要加快智慧化升级改造,大幅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透做实上下功夫,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推动,落实工作责任,把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方略、新目标、新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水利改革发展工作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举措,全力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新征程。

第二,统筹谋划,目标引领。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抓紧开展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水利重大问题研究,结合各地水利实际,进一步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制定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为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提供基础。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三,近远结合,有序推进。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当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实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等重点领域水利改革,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水利长远可持续发展打好扎实基础。

第四,动态跟踪,定期评估。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要加强动态监测、跟踪和评估,对照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掌握进展情况、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及时研判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针对性提出对策措施,为更好地推进水利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

 


2013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制作维护:松辽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  地 址:长春市解放大路4188号   邮 编:130021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总机:0431-85607114 E-mail:slwwz@slwr.gov.cn  吉ICP 备05002634号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