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松辽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学模范  
不忘本的“草根”部长——探寻卢玉宝的精神动力
2016-05-23

  从兴和县,到乌兰察布市,到内蒙古自治区,再到组织系统,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企业党工委书记卢玉宝的故事受到广泛关注,触动了许多人的思考。

  什么力量让这位出身农家的“草根”部长,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保持本色,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以组织放心、人民满意为追求,模范践行“三严三实”?记者带着这样的追问,走进卢玉宝的生活,探寻他的精神动力。

  心中有党:对组织满怀感恩 

  “玉宝,家里有什么需要帮衬的,就跟部里说。”

  “如果没有组织上的培养,我现在还在农村种地呢。”

  面对部领导的关心,卢玉宝总是“答非所问”,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对组织的感恩,却从不讲自己的困难。

  这种感恩,不是讲给领导听的“漂亮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情流露。

  这份真情,萌芽于孩提时代。卢玉宝的父亲卢英是名老党员,在老家担任村委会主任很多年。村里的事,最苦最累的活父亲总是带头干,这些卢玉宝从小就看在眼里。父亲讲的故事里,几乎都是关于毛主席和共产党,还有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党员”是一种光荣得近乎神圣的身份。

  这份崇敬的心情,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强烈。1995年,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卢玉宝,一进校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定期对自己的思想改造进行自查,撰写思想汇报。终于,在大学毕业前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从此,“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就成了卢玉宝的口头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集宁新世纪中学的行政人员。其实,他当初应聘的是地理老师,因为非师范类专业又没有从教经验,加上准备不充分,他落选了。是他一番真诚恳切的请求打动了校长魏山虎,聘他做了行政人员。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地理老师。再后来,他进入专业对口的兴和县国土资源局,又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兴和县委组织部,成长为办公室主任、副部长。

  每一次身份转变,卢玉宝都付出了十足的努力。每一次进步,他都没有骄傲,而是比之前更认真、更勤奋。“我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可没想到会穿着白衬衫坐在大楼里。”他一如既往地感恩,“我能有这个成绩,全靠党组织的信任和培养。”

  开始,有人不理解,觉得他是唱高调。慢慢了解后发现,他对组织的感恩已经深入骨髓,化作精神动力。

  平时聊天时,如果有人拿党和国家“开玩笑”,卢玉宝一定会上前制止。

  他不爱聊人生理想,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规划“路线图”。有朋友劝他找找领导好“进步”,他却摆摆手:“组织给我的太多,我付出的还太少。”

  对组织的感恩,也来自生活中的感动。上大学时家里条件艰苦,生活费有时会“断供”,都是同学们在帮衬他;上班后,凑不够结婚的钱,是老同事你一百我二百主动帮忙;见他衬衣穿得领口都磨破了,有同事悄悄买好新衬衣硬塞给他;因为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丰五现场检查时严厉批评了他,事后体谅他的不易,放下身段主动跟他道歉。

  这些来自组织和同事的温暖,一次又一次加深了他对组织的感恩,让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成为他精神动力的源泉。

  心中有民:群众的事是天大的事 

  1974年,卢玉宝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个偏僻小村,父母靠种地拉扯4个孩子,日子一直不宽裕。卢玉宝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当年为了给他凑足学费,父亲把还没收割的胡麻当青苗“贱卖”了。上大学前,他连一条秋裤都没穿过。

  从小尝遍了穷滋味的卢玉宝,格外心疼贫困群众。而真正形成心中有民的情怀,还要得益于丰富生活经历中对群众真实生活的深入了解。

  上大学时,为了凑足学费和生活费,假期他经常出去打工。多种工作经历,让他对各行各业尤其是一线工作者有了认识。

  当上老师后,为了多了解学生,他免费给其他老师当起了“副班主任”。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谈中,他了解了许多家庭的幸福与不幸。

  在兴和县委组织部工作的10年间,他多次跟着领导一起跑企业,也曾和同事一起下乡访农,对城市、农村、企业的需求有了宏观把握。

  回到家中,父母是环卫工人,哥哥和妹妹都是打工者,妻子没有固定工作,一家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永远都是老百姓的事。

  他的生活,就在群众当中,像鱼儿生活在水里。

  这些宝贵的经历,都将卢玉宝与普通百姓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了解越多,关注越多,他懂得了什么是群众真正关心的事,从而从心里把群众的事看作了天大的事。

  心中有民,是一个好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日记中,卢玉宝这样要求自己,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心中有责:认真是种习惯 

  “卢大拿”“卢细心”不是一天养成的。把认真做到极致的卢玉宝,靠的是多年养成的认真习惯。

  参加工作到新世纪中学后,为了尽快从行政转为老师,他晚上加班完成行政工作,白天一有空就钻进教学区,向老教师“偷师”。

  对于兴和县国土资源局的文秘工作,开始他完全是个“门外汉”。作为“新手”,他每写完一个材料,就到处找人提意见,一遍遍修改。为了提升写作水平,他经常抱一堆报纸回家,看看写写,遇到好的就剪下来。慢慢竟“攒”了4大本剪贴本,按照文学书法、评论杂文、组织党建、国家政策分门别类,贴满了从各类报刊上剪下来的“精华”。

  到了兴和县委组织部,从文秘到办公室主任,都需要全面、深厚的业务知识。只要有空,他就跟着业务组的同事一起出去跑,了解基层情况。正是因为这种责任和细心,面对领导的随时提问,他都能准确答出全县党员数字和结构比例,能对300多名科级干部的主要特点了然于胸。

  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中,招投标、工程建设、装修设计的事他不懂就学,向建设局副局长郭茂借了专业书籍,硬是在工作非常忙碌的情况下挤时间“啃”了下来。最终,方案讨论时设计公司都说不明白的事情,他却解释得头头是道。

  张丰五说,卢玉宝最大的特点是爱琢磨工作。卢玉宝的母亲说,儿子干啥都能干出道道。朋友们说,一件小事上认真不难,难的是每件事都能认真对待。

  认真的习惯,源自于他心中强烈的责任感。因为“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他把工作中的每件小事都当作责任来履行。正如他在日记中的自勉,领导干部要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分内的事。

  心中有爱:爱工作,也爱家人朋友 

  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能够创造奇迹?是爱。

  因为对工作的珍爱,卢玉宝宁可让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因为对家人的疼爱,他才能把关爱延伸到同事、朋友,用爱别人的习惯对待百姓。

  卢玉宝出生的察右前旗原弓沟乡庞家梁村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对于贫困的家乡,卢玉宝仍然爱得深沉。一首自创的小诗《山村》饱含深情——

  生我养我的山村啊,

  我的心永远跳动在您的胸中。

  我是为您牵肠挂肚的游子,

  苦苦地期待着有那么一日,

  您走出贫穷与落后,

  却不失您自然的风情。

  因为这份热爱,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让家乡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这份热爱,他在工作中投入了所有心力。

  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卢玉宝都与同事们处成了兄弟姐妹。

  对新世纪中学的老朋友们,卢玉宝请不起大家吃大餐,就请他们带着家人一起到兴和的苏木山游玩。对兴和县委组织部的同事,他看别人印材料忙得转不开,就帮大家干分拣和装订的活。有人调侃他“这么大领导还跟底下人抢活干”,他却说,谁干不是干,早点儿干完,好叫兄弟姐妹们回家吃口热乎饭。

  因为这些真诚的友谊,再苦再累的工作,卢玉宝都觉得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充满了温暖。

  硬汉也有柔情。虽没能给家人富足的生活,但他一直对家人呵护有加。

  对瘦弱的妻子吴秀芬,家里家外的事他几乎全包了。工作之余,他抢着做饭、洗衣服、送孩子上学;就连家里需要添置一块菜板、一双碗筷,他都舍不得让妻子操心。

  对年迈的父母,里里外外的事情也都是他在张罗。搬进新家,改水改电、铺地砖、买家具,他都一一过问。平时,家里修个东西、交水电费、买米买油,都是他在忙活。老父亲抹着眼泪说:“他走后,我们都不知道水电费去哪儿交。”

  心疼卢玉宝的家人,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他对亲人的“六亲不认”,家里人慢慢都想通了。老母亲告诉大家:“玉宝不容易,咱不能给他出难题。”

  这样的家庭,让卢玉宝做得再多还是充满愧疚。他宽慰妻子:“组织把担子交给我,我就得承担起这个责任。为了你们,我也得把工作干好。等我退休了,一定好好在家陪你们。”

  树高千尺不忘根,做官为人不忘本。回望卢玉宝的一生,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爱,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塑造了他,成就了他,也成为学习卢玉宝同志的精神的核心内涵。